top of page

創新Sigma鏡頭背後突破思維14mm f/1.8廣角與大光圈的完美結合 自動對焦光學品質評測 實測操作手感 銳利度與色散控制分析 只有自己能超越? 開箱

  • 作家相片: Caillou Wang 王靖凱
    Caillou Wang 王靖凱
  • 7月30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只有Sigma可以超越Sigma—14mm f1.8鏡頭的創新之路

在影像世界中,無論是攝影還是影片製作,鏡頭的品質決定了作品的視覺效果。隨著科技進步,我們對於影像清晰度、光學表現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而在這條技術前沿,Sigma公司無疑是一個佼佼者。他們憑藉著獨特的設計理念與對於突破常規的堅持,開創了一個又一個新紀元。而在這篇測評中,我們將聚焦一款被譽為「超越常規」的神奇鏡頭—Sigma 14mm f1.8。Sigma 鏡頭 14mm 光學品質 評測 銳利度

廣角與大光圈的完美結合 自動對焦光學品質評測 實測操作手感 銳利度與色散控制分析 只有自己能超越? 開箱 創新Sigma鏡頭背後突破思維14mm f/1.8

創新源自好奇心—從CEO的視角出發

Sigma鏡頭的設計背後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推動力,那就是其CEO強烈的好奇心與創新精神。據悉,在一次鏡頭發表會上,Sigma CEO曾經提到過,為何他們能夠開發出如此獨特的鏡頭規格?事實上,這源於他總是抱著「為什麼不能做出來?」的問題來挑戰現有的技術極限。例如,像是設計出一個1000mm f2.8規格的鏡頭,其他廠商認為不可行,而Sigma卻願意去探索這種看似不可能的想法。他們總是首先意識到「為什麼這種東西不存在」,然後再去尋求突破,這正是他們創新的源頭。

開箱初體驗——14mm f1.8的設計細節

打開包裝,鏡頭的外觀與設計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除了標配的保證卡、說明書外,還附帶一條背帶與鏡頭收納袋。拿出這款14mm f1.8鏡頭,第一個吸引眼球的就是其超廣角與超大光圈的組合。這樣的配置無疑為攝影師提供了極大的創作自由,尤其是在低光環境下,能夠捕捉到更多的細節。

但在設計上也有一些令人注意的小細節。鏡頭蓋採用了摩擦力固定,沒有任何卡榫,這與一般鏡頭有所不同,感覺較為新穎。鏡頭的重量主要集中在前端,特別是因為鏡片較大,這導致前半段較重,而靠近機身的部分相對輕盈。固定的遮光罩則增加了使用時的便利性,雖然無法拆下,但這樣的設計確保了其耐用性。

使用體驗——從對焦到光學表現

在實際使用過程中,這款14mm f1.8的手動對焦環表現出較強的摩擦力,雖然手感上略顯生硬,但能夠感覺到對焦時的精度。自動對焦系統反應迅速,但在非常靠近被攝物時會有些距離限制,最近對焦距離為27公分,這意味著在拍攝極近距物體時,可能需要稍微後退才能獲得清晰的焦點。

當談到光學表現時,14mm f1.8在光圈全開時的銳度表現令人驚豔。影像的中央部分非常銳利,即便在f1.8這樣的大光圈下,仍能保持細節清晰。不過,邊緣部分稍顯柔和,這在超廣角鏡頭中並不罕見。另外,1.8光圈下會出現一些綠色色偏,但將光圈縮到f2即可有效解決這一問題。紫邊現象雖然在影像邊緣偶爾會出現,但並不嚴重。

極致光學測試——銳度、光暈與色散

在進一步的光學測試中,我們也對這款鏡頭的其他表現進行了詳細檢查。當光圈全開時,邊緣的紫邊現象無法通過縮光圈完全消除,這在某些場景下可能會帶來一定挑戰。不過,縮小光圈至f4可以解決影像的球面像差(Spherical Aberration),使畫面更加銳利。同時,在f4至f9之間,這款鏡頭的畫質達到了最佳狀態。當光圈縮到f16時,畫質雖有些下降,但總體仍在可接受範圍內。

最後的總結——突破極限的創作工具

這款Sigma 14mm f1.8鏡頭,無論是在設計理念上,還是實際表現上,都體現了Sigma不斷挑戰自我、突破技術極限的精神。對於那些希望能夠在極端光線條件下進行創作的攝影師和影片製作者來說,這款鏡頭無疑是一個強大的工具。

從廣角的視野到1.8的大光圈,這款鏡頭在每一個細節上都能讓人感受到Sigma對於完美的追求。無論是日常拍攝還是專業創作,它都能勝任。而這背後所體現的正是Sigma的創新精神和對於技術極限的不懈追求。


留言


不錯過任何更新內容! 免費訂閱最新文章內容!

感謝訂閱!

2021 LOGO.png

王靖凱

是全方位的影像執行製作人

2008年開始接觸攝影

前置討論.現場執行.後期製作

從來不侷限拍攝類型, 有想法與拍攝內容都歡迎討論, 一起製作出符合需求的影音內容!​

AD below will support this website

bottom of page